上古时代,沃土次州
扬州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
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
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
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
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
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
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
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
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
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
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粤东行政公署
韶关地区
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地区。
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镇。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市”。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经江西定南县进入河源境内,穿越和平、龙川、东源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交汇,设立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105国道和205国道纵贯全市。惠河、河梅和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河源融入了珠三角城市“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实现了城乡通信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善。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电力充足,广东省最大的两座水电站——新丰江水电站和枫树坝水电站均在河源境内,投资53亿元的河源电厂将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还拥有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众多小水电站。境内的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进库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库容139亿立方米,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是粤港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认证为“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河源被誉为“粤东宝库”,矿产资源点多面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铁矿、稀土矿、萤石矿等矿产储量均居广东省首位。广东大顶铁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此外,铅锌矿、铜矿、钨矿、瓷土矿的储量也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全市有山地180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8.2%(新标准),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林基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香樟等,珍稀动物有水鹿、苏门羚等。土特产丰富,著名品种有猕猴桃、春甜桔、板栗、香菇、火蒜、桂花鱼、三黄鸡等。
生态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河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森林、一流空气,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全市常年气候温和宜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被列为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市区有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成为广东生态旅游品牌;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最高程达169米;有世界上唯一的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目前已发现了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龙脚印遗址、出土恐龙蛋化石1万余枚、恐龙骨骼化石8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国恐龙之乡”,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苏家围、南园第一村;有体现“世界浴”文化为主题的高埔岗龙源温泉山庄和充满“巴厘岛”风情的紫金九和御临门温泉山庄;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东源漳溪黄龙岩、连平圣迹苍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有和平热水漂流及温泉旅游,以及“南越王”赵佗故居、龙川学宫、越王井、越王山、正相塔、龟峰塔、孙中山第一代入粤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
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制订了“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和奖励纳税大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积极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投资环境。分别在市、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为投资者办理立项、审批、发证、登记和年审等手续;精心打造“一区六园”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五县一区产业转移园,构筑引资平台。2006年,“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收入库,同比分别增长75.2%、67.9%和51.9%。特别是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格局,认真抓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洼地”效应,大力发展手机产业,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投资者落户河源。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3.9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7.3%;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08.81亿元,分别增长57.8%和56.7%;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增长5%;旅游总收入22.3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9亿元,增长1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42亿元,增长57.6%;外贸出口总额5.58亿美元,增长88.4%;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31.2%;国地税收合计23.7亿元,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增长47.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58元,增长7.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73元,增长8.2 %。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的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
目前我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年均增长46.6%。其中投资140亿元,完成了49个重点项目建设。
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水步道以及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如期建成,庄田大桥、西环路、黄沙大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供电、供水、通信网络日趋完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水平大大提高。扎实开展“三清理”工作,妥善解决了建市以来累积的一批“三违”问题,城市“六乱”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强化城市经营,启动了东城西片区4.3平方公里土地开发。2006年,我市城市化率34.1%,比2003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资7.5亿多元,先后完成或续建完成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卫生学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体育馆、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市青少年宫、市烈士陵园的建设,完成了市、县疾控中心和传染病科(区)共12个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以及5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扩建工作。市广电中心、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已正式动工。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市石材五金加工示范区建设已完成,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运行,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环境质量连续三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1%。